柳州市财政局“两个首创+三个坚持”推动信息化项目评审迈上新台阶
柳州市财政局深刻领悟国家建设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、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精神,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,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,开展“2个首创+3个坚持”工作,加快市本级信息化项目建设评审,助推信息化项目评审迈上新台阶,为国家实现“智能制造2025”的目标贡献力量。2019年柳州市全方位开展信息化项目评审以来,评审额逐年成倍增长。2019年评审额为1.78亿元,核减金额0.19亿元;2020年评审额为7.52亿元,核减金额0.59亿元;2020年评审额较2019年同比上涨322.47%,标志着柳州市本级信息化项目评审进入新的阶段,迈上新的台阶。
一、在全区首创市本级《信息化建设项目预算支出标准》
2020年12月,柳州市财政局根据《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<柳州市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>的通知》(柳政规〔2020〕7号)和《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印发<广西信息化建设项目预算支出标准(试行)>的通知》(桂财办〔2020〕82号),在总结以往年信息化项目评审经验基础上,制定《柳州市本级信息化建设项目预算支出标准(试行)》(柳财审〔2020〕16号)。柳州市成为全区首个出台市本级《信息化建设项目预算支出标准(试行)》的城市。在《标准》编制过程中,柳州市财政局邀请市大数据发展局、广西科技大学信息化专业教授、市各直属单位负责人、咨询设计单位代表等参与讨论,在广泛征求意见及结合市本级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颁布实施。此《标准》进一步规范了柳州市本级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预算编制和管理,增强了项目方案的专业性和预算编制的科学性,推动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。
二、在全区首创市本级建立设备、材料价格信息库
为了使信息化项目涉及的设备(包含成品软件及硬件)、材料价格评审结果更科学、合理,确保价格真实可信,挤掉多余的水分,柳州市财政局依托线上评审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化项目设备、材料价格信息库。一方面,评审过程中参照设计方案中的参数描述寻求匹配的产品名称、型号、厂商,在满足所需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通用、批量生产的国产产品,保证技术可靠,也做到经济节约;对于评审确认的产品价格要进行收集和记录。另一方面,将政府采购网、厂商、代理商、系统集成商等的相关价格信息也记录保存下来,汇总比对后录入市本级评审的价格信息库,对于库中未收录且询价无果的产品,在参考项目单位提供报价的基础上,依据产品的详细参数配置寻找类似产品,进行交叉验证与行业数据矫正后来确定最终价格,确保符合市场实际价格水平。
三、坚持“全国一盘棋”的评审原则
为避免“拍脑袋”、“心中无数”、“名字很先进却跑不起项目数据”的现象的发生,柳州市财政局联合市大数据局共同参与信息化项目的方案评审会,使项目做到顶层数据底层分享。要求各种平台、系统、网络等都在国务院一体化平台整体架构的基础上建设框架,在项目立项前期就要向前看、左右看:向前看就是指向中央、自治区等上级部门看,看总体的发展方向;左右看就是向同级的兄弟单位、省内外、市内外的兄弟单位看。总结先进经验,避免走错路、走弯路,让项目真正发挥作用,让数据跑得起来、通得起来、用得起来。
四、坚持“利旧+集约化+新建”的评审原则
为利用有限的政府投资项目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,特别是要落实财政“过紧日子”的要求,避免不切实际的“假、大、空”现象,信息化项目评审坚持“利旧+集约化+新建” 原则,即对信息系统清理和整合、盘活存量、管好增量。柳州市财政局开展信息化建设已有数年基础,各部门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和软硬件系统资源,依照设计方案充分挖掘,利用现有信息化资源及结合本地的财务能力进行评审,避免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。
五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评审原则
柳州市财政局对信息化项目的评审既重视经济效益,又注重政治、生态环境等因素叠加的综合社会效益。一是总结制定《信息化项目评审业务办理指南》,对项目评审范围及类型、送审资料要求、审核时限、评审成果的应用等做出详细说明,极大提高了项目建设单位办事效率。二是充分发挥信息化评审人员的专业技术优势,将信息化项目评审范围延伸到传统的楼宇智能化安装工程,提高评审的经济效益。三是逐步建立项目效益跟踪评价机制,提高综合社会效益。柳州市财政局联合市大数据局共同制定项目效益跟踪评价机制,在项目竣工验收及使用一年后,对项目的立项、设计、实施、验收、应用等全过程进行系统评估,包括是否采取了进度控制、质量控制、费用控制等手段。倒逼项目建设单位加强项目管理,在报送立项、评审时强化概预算编制方案的准确性,严格控制项目造价。
图一:2020年12月23日柳州市财政局召开《柳州市本级信息化建设项目预算支出标准(试行)》讨论会